1. 首页 > 民俗

七夕节是什么节日 七夕是几月几日2024

作者:admin 更新时间:2024-11-28
摘要:七夕佳节,究竟为何时节日?七夕节定在每年的七月七日,2024年亦然。七夕佳节,究竟有何特别?它不仅是我国传统佳节中的璀璨明珠,更被许多人误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。实则,其起源可追溯至古老的祭拜仪式,后逐渐演化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浪漫象征。那么,2024年的七夕究竟在何时?让我们一同揭晓。七夕节是什么节日:七夕,被誉为中国情人节,亦称七巧节、七姐节、,七夕节是什么节日 七夕是几月几日2024

 

七夕佳节,究竟为何时节日?七夕节定在每年的七月七日,2024年亦然。

七夕佳节,究竟有何特别?它不仅是我国传统佳节中的璀璨明珠,更被许多人误认为是中国的情人节。实则,其起源可追溯至古老的祭拜仪式,后逐渐演化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浪漫象征。那么,2024年的七夕究竟在何时?让我们一同揭晓。

七夕节是什么节日:

七夕,被誉为中国情人节,亦称七巧节、七姐节、女儿节、乞巧节、七娘会、巧夕、牛公牛婆日、双七等,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。源于对七姐的崇拜,因祭祀活动定于七月七日晚举行,故得名“七夕”。此节日起源悠久,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,可追溯至史前祭祀。西周《小雅·大东》载:“维天有汉,监亦有光。跂彼织女,终日七襄。虽则七襄,不成报章。睆彼牵牛,不以服箱。”七夕节,源于汉代,兴于唐宋,盛于明清。

七夕佳节,亦称“乞巧节”,雅号“巧日”、“巧节”,得名于农历七月七日,亦被誉为“双七节”、“七月七”。此节与女性情缘深厚,亦称“女儿节”、“少女节”或“女节”。相传,此日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,故又称“双星节”、“情人节”。

七夕节源起汉代,原为女性专属的织女祭祀、祈福祝愿、祈求巧艺的节日。历经岁月流转,七夕节融入了“牛郎织女”的浪漫爱情传说,成为爱情的象征。在现代,它更被誉为“中国情人节”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

七夕的起源,根植于古人对自然现象、时间与数字的崇敬之情。追溯至《诗经》时期,先民们便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感知;至东汉时期,有关织女七夕渡河、鹊桥相会的传说,已初现人格化的描绘。

牛郎织女相会,象征着人们对爱情美满的深切渴望。

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带,每当初秋夜幕降临,尤其是农历七月七日前后,银河系璀璨夺目。从地球视角观察,遥远的天琴座织女星与天鹰座牛郎星,似乎因银河而紧密相连。古人对天文现象情有独钟,赋予其诸多传说,逐渐演化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。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,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,人们于七夕祈求爱情美满、家庭幸福。“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”,秦观《鹊桥仙》中的诗句,描绘了七夕的浪漫氛围。

天象崇拜,既是对自然奥秘的探寻,亦是对社会认知的深化。

七夕乞巧与爱情寓意,皆源自古人的观星占卜。他们以星宿“分星”与地理“分野”对应天地,构建了繁复的星宿体系和人间九州格局。在众多星宿中,“牛宿”位于银河东岸,由六星组成,似牛头双角,三足之形,故称“牵牛”。其北部的“织女”三星,其中“织女一”为全天第五亮星,仅次于“大角”,故又称“织女星”。古人将“牛宿”与“织女星”合称为“牛郎织女”。

这种天地间的对应,构筑的天界以“帝星”为核心,以“三垣四象二十八宿”为骨架,构建起等级森严、结构庞大的空中社会。而人间则以王都为中心,四方九州构成了天下观的社会体系。如今审视,这些分类与对应虽非科学,却也并非全然无益。科学正是在观察、假设与验证的循环中不断前行。古人以天地相映,通过星宿观测来安排人间秩序,又以人间理解来构想天界等级,这体现了人们对自身社会的认知方式。虽非科学,但这一自洽的理论体系,却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与标准。

对时间的崇拜

七夕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尊崇,其中“七”与“期”谐音,月与日皆以“七”为名,赋予时间以特殊意义。古人将日、月与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五星合称为“七曜”。在民间,七数象征着时间的阶段性,计算时间时,“七七”常被视为终结。旧时北京,为逝者举行道场,常以“七七”为圆满。以“七曜”推算,现代的“星期”在日语中仍有保留。“七”亦与“吉”同音,“七七”寓意双吉,被视为吉祥之日。在台湾,七月被誉为“喜中藏吉”之月,因“喜”字草书形似连写的“七十七”,故七十七岁亦称“喜寿”。

七夕,源于对数字“七”的崇拜,古时民间将正月正、三月三、五月五、七月七、九月九等,连同象征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,统称为“七重”吉庆日。数字“七”不仅是算盘每列的珠数,更蕴含着浪漫与严谨,令人感受到一种神秘的美。而“七”与“妻”谐音,使得七夕节与女性紧密相连。

七夕是几月几日2024:

2024年七夕佳节,恰逢8月10日,依据农历,正是七月初七。此节源自一则古老传说,描绘了牛郎织女每年农历七月七日黄昏时分,在银河两岸相会的动人故事,此节日亦被誉为“乞巧节”。

七夕的习俗有哪些

穿针乞巧

此乃乞巧之始,源自汉代,传承至今。东晋葛洪《西京杂记》载:“汉时彩女,常于七月七日,于开襟楼穿七孔针,众人皆效仿之。”此乃古籍中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。女子手持五彩丝线与九孔针(或五孔、七孔针),于月光下对月穿针,快速穿完者,谓“得巧”。

喜蛛应巧

五代学者王仁裕在其著作《开元天宝遗事》中记载:“七月七日,家家户户将蜘蛛捕捉入小盒,待至破晓时分开启;观其蛛网之疏密,以此判定巧拙。网密者谓巧多,网稀者谓巧少。此习俗亦为民间所效仿。”

投针验巧

此乃七夕穿针乞巧习俗之演变,脱胎于穿针,却别具一格,盛行于明清时期。每逢七月七日午时,女子们将巧针投入阳光下曝晒之水,待水膜形成,针影显现。若水底映出云彩、花朵、鸟兽之影,或鞋、剪刀、水茄之形,便谓得巧;若影粗如锤、细如丝、直如蜡轴,则显技艺之拙。

供磨喝乐

“磨喝乐”,古时七夕佳节孩童所戏之小泥偶,形象常着荷叶半臂裙,手执荷叶。不论显赫贵族或寻常百姓,皆以此供奉牛郎织女,祈愿“乞巧”与多子多福。

晒书晒衣

古时,“七夕”佳节,晒书、晒衣成风,相传能驱虫害。择此日晒书,因七月七日,天门敞开,阳光炽烈,乃龙王爷晒鳞之时,众人常于此日晾晒衣物、棉被,以避虫蛀,读书人亦多在此日晾晒书籍。

拜魁星

民间相传,七月七日乃魁星诞辰。魁星掌管文运,渴望功名的学子们对魁星尤为敬仰,故此,他们必于七夕佳节举行祭拜,虔诚祈愿魁星庇佑,使自己的学业之路一帆风顺。